查看原文
其他

细剖“品种井喷”:温水里的青蛙,真的跳不出来吗?

陈钢 孟军建 中国种业 2022-06-21
了解更多种业内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

引言:

一只青蛙被投进40℃的热水中,立刻就会跳出来;如果把它放进冷水中,然后再缓慢加热,青蛙因为开始的水温适宜而悠然自得,当水温被加热到它无法忍受时,它已经丧失了逃生的能力……




“品种井喷”是种业审定制度改革以后诞生的名词,是种业市场化程度提高的一个标志。


我国品种审定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品种试验体系逐步健全。


以2000年《种子法》颁布为标志,我国种业改革正式拉开市场化序幕,全国种业公司最多时有8700多家,我国当时施行的国家、省(区)两级品种审定制度,由于品种试验容量限制,品种参试难、品种审定难成为影响种业改革的瓶颈。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开始启动,在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倡导下,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为技术依托,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育繁推企业联合成立中玉科企联合(北京)种业技术有限公司(简称1+8科企),开始探索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试验。之后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出台,品种审定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以2015年1+8科企10个绿色通道试验玉米品种首次通过国家审定为标志,我国玉米品种审定2017年开始进入“品种井喷”时代。


为什么会出现“品种井喷”?


答:压抑得太久了?!


我国品种审定制度改革之前,选育一个品种需要3~5年,审定一个品种也需要3~5年,这样累加起来往往就是10年,甚至更长。时间长、审定难、投入大、问题多,严重束缚了种业的发展。


我国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后,大企业有了绿色通道试验,小公司有了联合体试验,克服了国家和省级区试品种数容量不足,种业公司急需品种开发的问题,品种审定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020年通过国家初审玉米品种数量806个,比2017年(171个)增加3.7倍,比2014年(29个)增加26.8倍,比2013年(18个)增加43.8倍。从2015年第1批绿色通道试验审定到现在的6年时间,累计审定品种2378个,是名副其实的“品种井喷”。


▲ 2013-2020 年国家审定玉米品种数量



品种“井喷”,是因为压抑得太久了,同时也说明政策好、效果影响大。巨大的改革力量才会释放巨大的变革能量,促进了种业人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



市场品种增多,渠道资源收窄

厂商竞争加剧,销售价格走低

促销费用增多,利润空间变薄

市场份额压缩,生存变得困难

出现抱团或者干脆关门不干了

每一场较量都会遵循丛林法则

强者胜出,弱者退场!


透过现象看本质:

“品种井喷”现象的背后是以品种数量搏取品种质量,以节约审定时间换取竞争(发展)空间。“品种井喷”是我国品种审定政策放开之后的必然结果。国家通过政策宽松化,以市场化之手来发展和提高市场集中度,让市场决定竞争参与者的去留,通过自由竞争让市场从分散走向集约,去伪存真,淘汰非专业和没有竞争力的散户、小公司,让市场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品种井喷”的最大受益者将是真正有科研育种实力和品种运营能力的专业化公司,也必然会诞生世界级种业公司和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业服务公司。




“井喷”的品种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纵向审定,一个是横向引进。国家统一试验、绿色通道试验、联合体试验、引种备案制,使得品种像裂变一般呈几何倍数井喷而出。初略统计,10年之内全国在售玉米品种接近4000多个。在定量的市场份额之内,大小种子企业就像分子一般剧烈碰撞。


“品种井喷”是市场自由化的产物,是政策开放度的体现。既然是市场,就需要遵守市场规律,即无序到有序、散乱到统一,兼并、整合、淘汰,到出现龙头企业。在这无硝烟的战场上,品种决定了生死。政策放开,品种审定不再是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大小种业公司无论是自育还是引进备案品种,手里不再没有品种可做,所以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品种井喷”。



我们处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利弊不说,就市场自由度来说,目前门槛还不高,也许“井喷”是提供给种业创业者最后的机会。


有很多公司会随着井喷“撑死”,也有很多人会成为温水里的青蛙,陷入“安乐死”的困境,根源肯定是品种表现不佳,同质化竞争无优势,种子卖不出去,资金链断裂、转商亏损,最后黯然退场。当然,竞争的结果会让一批公司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有持续发展力的大公司。这也许正是时代变革的意义所在,也是市场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品种井喷”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在原有品种审定制度下,企业投资科研育种看不到投资回报;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后,审定品种、推广品种由企业自己决定。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成立到2014年,公司每年科研投入几百万元,13年间没有一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试问在原有品种审定制度下有几个民营企业能支撑下去?又有几个民营企业领导能坚持将企业利润持续投入科研?2015-2019年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累计通过国家审定玉米品种28个,新审定的玉米品种销售数量从2015年208万kg增加到2020年的500万kg,增长率140.4%;新审定的玉米品种销售收入从2015年310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7000万元,增长率125.8%。

 

“品种井喷”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品种同质化严重!

 

我国品种同质化严重,但品种同质化严重只是表象,品种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才是本质。科研创新是一个资源、经验、时间长期积累的过程。大部分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大部分育种主体“小而散”,做企业的没资源,有资源的科研院校不做企业,成果不接地气,一旦市场有个优秀的品种,大家都竞相模仿。即便具备一定的条件,出来一些创新成果,也未必能坚持下去。


认清模仿育种→

现在最流行的还是模仿育种,模仿育种优点就是短、平、快、准,即审定时间短——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育种目标准——模仿主流或大品种;选育时间成本低——公系组合或拿来主义;成果转化见效快——迎合市场、低价操作。


很多育种单位和个人热衷于模仿育种,认为模仿育种就是商业化育种,不想也不愿去创新,因为完全的组合创新,出成果太慢,用公系改下就是个品种,虽然这不能不说也是创新的范畴,但是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甚至科学家来说,这是很危险的,当下此举也是很多育种人的拿手好戏,也是目前育种界的无奈之举。


在未来三五年,随着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品种审定标准提高(DNA差异位点数增加),各公司对自交系和杂交品种的保护意识增强以及对品种开发创新性和真实性意识提高,模仿育种的路注定是穷途末路、越走越窄。

 



“品种井喷”之下企业应该具备综合竞争力。


对于强者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要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那么又何惧竞争。从种业行业的特点出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竞争力:丰富的品种资源储备和获取能力、强大的商业化育种和品种转化能力、持续的资金投入和补给实力、规模化的生产成本优势和精细的加工质量、精准有效而有力度的营销推广能力、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种业风险控制能力。


这场比赛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不是单项比赛。也许你的企业以上条件都具备,也许只具备几个方面,重要的是你要明白——做强才能做大,协同作战优于单打独斗,系统和完善才能无懈可击。最后能生存的有两种企业,科研、资金雄厚的种业巨头及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科研创新是种业人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也是推动种业发展永恒的主旋律






● 本文选自《种业改革新形势下 如何认识“品种井喷”》

● 作者:陈钢,孟军建,闫余望

● 单位:河北金博士种业有限公司,河南金博士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 刊于《中国种业》2020年第10期8-10页 转载请注明








推荐阅读



 育种5G时代,未来已来

 2020年第二批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详细名单→

 湖北省近5年水稻品种选育基本情况

 有中国特色的水稻设计育种体系 V2.0版本→

 首届中国玉米产业链大会在京召开,对20个“荣誉殿堂”玉米品种授牌!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中国种业》▼把时间交给阅读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点个“在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